查看原文
其他

触碰孩子内心的老师:带着伤痛“超脱”

小巫养育学堂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
2024-10-16

文:菲菲   整理:鱼游游

图:来自网络

如果说上一期的《大鱼》是美丽温暖、魔幻奇妙的电影,那么《超脱》这部电影生生把我们拉回了坚硬、冰冷、残酷的现实,没有奇幻故事和糖的包裹,没有那么多的梦幻和浪漫,“好苦”“不好吃”。

《超脱》,英文原名《Detachment》。Detachment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the state of not being involved in sth in an emotional or personal way,指情感或者个人不参与不包含到事物之中。这种不参与、不包含的状态,其实是一种隔离。百度词典中查它,也有脱离、冷漠、分离、超然等意思。

影片的整体基调,以伪记录片的形式打底,加上旁白、黑板画的画面解说,以及意识流的插入,时而站在角色内心的角度,时而站在抽离的第三方视角,来表现现实。电影海报中出现的这些老师,就是现实中存在的、我们都可能会遇到的人。

一开始,导演就在黑板画镜头里给出了法国哲学家阿尔伯特·加缪的名言: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。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到我与我自己之间既合而为一又如此分离,同时又如此临在于这个世界里(小巫译并按:影片字幕翻译有误)。

这样矛盾而冲突的感受,来自加缪著名小说《局外人》。局外这个意向和整部电影的主题息息相关。

然后就是男主Henry和各具代表性的老师们,关于“为何来当老师”的独白。

不仅仅是亨利,众多老师的独白,没有一位当上老师的原因是“要做灵魂的工程师”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”这样伟光正的原因,消解了很多固有的认知和成人的外壳。

有很多“我们”,内心住着受伤的、没长好、没长大的孩子,但却不得不披着成人的躯壳。

一个聪明,睿智,道理都懂,但却没有真正长大的亨利,如何去当一名教师呢?


01

做海浪中稳固的灯塔


事实上,男主亨利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代课老师,他知道如何面对挑衅的学生和愤怒攻击的学生,并迅速拿捏好班级秩序。他的方式,近乎“温和而坚定”。

当观众提心吊胆、生怕学生下一秒就把拳头挥到老师脸上的时候,我们第一次看到亨利用了detachment的方式,把自己变成投射愤怒的白板或者是容器,拒绝投射认同,稳稳“接住”了挑衅。

挑衅的学生继续用“要一张纸”的表达,试图破坏亨利的节奏,想自己带节奏。然鹅,身经百战的代课老师亨利,才不入坑呢,先让学生表达了愤怒,然后表示:你要纸我可以给你。

就是“不跟你玩儿”,你拿出刀来刺,但我这里没有靶子。好比三岁小孩吐你口水,你会吐回他吗?

回想无数个成人被孩子戳中而发怒的时刻,不就是回到了孩童状态,把自己也变回吐口水的娃了吗?

对待挑衅,亨利有自己的原则,第一个挑衅者,嘲笑辱骂其他同学,请出教室;第二个,骂我攻击我的同学,可以留下。给到全班孩子这样的信息:我是一个能扛事的成人,有啥冲我来。

小巫老师《陪伴青春期》课程中有一重磅金句:父母要做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牢固的灯塔。我们不能强求大海不起风浪,而是通过接纳和岿然不动,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真爱。

亨利的表现,教科书式地图解了灯塔和浪涛的关系。


02

心残志坚的精神世界


为什么亨利能做到不被挑衅伤害?还能立住权威?他经历了什么,建构了什么,成为这个能做到的他?

正当我们大为叹服,觉得这个老师牛x的时候,画面转到了下班后的亨利,去养老院探望外公。

这里他对护工发飙了,我们看到了亨利的另一面。和白天在学校时冷静高效的亨利不一样,这时的他满满的愤怒。他的失控,是潜意识的一个模式:对学生要帮助,因为那是孩子;对付费却没做好服务的人就要给他们教训,因为那是成人。

他对孩子有天然的同情和悲悯,对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成人有巨大的生气和愤怒,以迁怒护工的方式表达了出来。

因为这里,外公就是他情绪爆发点的来源。在断续的闪回中,电影告诉我们,亨利在幼年时候跟随离异的妈妈回到外公家,妈妈非常不快乐,曾经叮嘱他独自在房间一定要锁门。而妈妈没有等到他长大就服药自杀。

导演没有明确呈现外公做了什么,重点在于这样未知的、不确定的、复杂的背景下,亨利该怎么办。面对大脑和身体都在退化的外公,亨利承担了“照顾者”的角色,强撑着所有的创伤,很难表达愤怒。

很快,重要角色艾丽卡出现了。

艾丽卡是流落街头的雏妓,和亨利同乘一趟夜间公交车。艾丽卡看到亨利独自流泪,而亨利看到她在公交车后排给一个老年嫖客提供性服务,脑海里的意识流不断闪回妈妈和外公的身影。

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点,告诉我们亨利的创伤被触发了,与妈妈和外公有关。

艾丽卡是那么单纯,她大吼着:“给我钱!你TM以为我很喜欢你吗?给我钱!” 她提到了喜欢,她明明还在“只有和爱人才能有性”的单纯美好年龄。

这样的场景令人不忍卒睹,亨利本想让这撕裂的痛苦快点过去,快点逃离。没想到,艾丽卡还是跟了上来,并且一直纠缠他。

艾丽卡想要的,无非是和他人的接触,找到存在感。可那些成人,没有谁能给她一个正常温暖的怀抱,只在不断恶心伤害她。

艾丽卡不断向外寻求连接,和亨利习惯关门宅在家,形成了对比。

所以第一次遇见爱丽卡,亨利走掉了,躲回了家。

夜晚过后,镜头又跟随亨利来到白天的课堂,这次他在讲台上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。

多么像抱着脆弱内心不愿意放弃、在朋友圈大喊成长口号、去阅读里寻找解脱、心残志坚的你、我、他啊!

我们也可以看到,亨利一直以来是如何对抗自己的无力感,努力保护精神世界不坍塌的。

其实相当相当不容易,很长一段时间,他就是靠阅读或者学习的detachment来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撑开空间,去建构,用智慧之光照亮心灵的沟壑。

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一个世界,任何外在的痛苦和磨难都拿不走、摧不垮的精神世界。

正因为有痛苦,所以必须拥有一个不坍塌的精神世界,而反过来,那些过不去的痛苦,又是精神世界的养料。

就像电影一开始我们产生的疑问,为什么他能接住愤怒的挑衅?因为自己愤怒过、痛苦过,才知道对面的人是何感受,需要什么。


03

拯救者的宿命


亨利的内心住着一个拯救者:拯救妈妈、拯救童年的自己,所以他有强烈的助人情结。

曾经他只是个小男孩,无能为力,现在是成人了,期冀自己有力量去拯救妈妈一样的女性。到了夜晚,下课后的亨利,主动去找艾丽卡了。

也许,做了当年未能做的事,就能超脱了,这也是在尝试给创伤的自己一个完形。

亨利带艾丽卡回家,给她清洗伤口、换干净的衣服、把自己的床让给她睡、带她去医院检查、给她吃好吃的。这让艾丽卡内心充满了爱和依赖,就像一只小猫小狗一样,逐渐从一个流浪雏妓,变成了相对正常的少女。

当亨利刚带爱丽卡回家时,他去触碰爱丽卡,想要查看她的伤口,艾丽卡很害怕,这也说明之前她接触过的男性,没有一个人真正尊重过她,没有一个真正像样的成年男性给她保护和爱。这也让亨利非常心疼,冒着非法容留未成年人的风险,暂时收留了她。

亨利试图给艾丽卡有边界的全然的爱。对代课班级上因为胖而受到歧视的女孩梅瑞狄斯,也是如此,梅瑞狄斯对帮助和理解自己的亨利由崇拜变得想要更多。

青春期的女孩,对唯一表现善意的男性产生幻想再正常不过。艾丽卡、梅瑞德丝都是如此。

如何处理她们的爱与幻想,是亨利的难题。


04

接受和面对失败


白天的学校,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出来了。老师、学生和家长之间矛盾重重。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老师都很难:有服抗压力药的白发老师,有被学生家长一顿臭骂的美女孤独老师,有想努力做好工作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亚裔心理辅导老师,有遭受事业婚姻双重打击的校长……每个老师都立体了,包括那个留下咆哮录音带的去世老师:

被家长骂,被学生吐唾沫,依然觉得学校比回家好的老师,因为回到家只有自己一个人,完全不知道要干什么。

一直不被人看见的老师,在学校、在家里都活得像个隐形人。

面对不“争气”的学生,心理辅导老师崩溃了:“要无心多容易,在乎才需要勇气!”是她在学生夺门而出时嘶吼出来的话。

心理辅导老师的形象属于我们熟悉的传统类型,很像一个带着差班的暴躁班主任。她会对学生产生愤怒,是因为她感收到了女孩无所谓表面下的愤怒。

作为心理辅导者,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来自于孩子的愤怒,可以尝试这么说:“当你对自己的愤怒感觉到绝望,或者觉得愤怒也无力改变现状,你无所谓了,对什么都无所谓。这让我很心疼。” 这是一种经过专业处理的转化。

所有这些老师心里的崩溃,都被梅瑞狄斯的镜头收入了。生活不是爽文,总有这样那样的失败。电影多次提到失败这个词,亨利面对镜头解释自己为什么成为代课老师,也反复说了这个词。

亨利担心,一旦要和某个班的学生建立长期关系,他的那些“超脱”的经验和心残志坚的精神世界就不足以支撑了。

而亨利这样的老师会触碰到孩子的内心,引起孩子们超越师生关系的依恋。梅瑞狄斯带着自己的难题前来,她越界的依恋被拒绝。

这段对话,亨利说得苍白无力,他在努力提供保护和帮助。最终还是因为触碰到伤口,崩溃了。

梅瑞狄斯的自杀成了压倒亨利的最后一根稻草,也触动他开始讨论并接受自己的失败。

梅瑞狄斯死后,亨利把艾丽卡送走了,这很不容易。当自己还没强大到能给爱丽卡更健康有边界的爱时,先放手,以免重蹈外公和母亲的悲剧。没有能力长期教学,那就先当一个代课老师。

承认自己的失败,空间反而出现。总有一些事情的经历,总有一些灵魂的碰撞,总有一些时间过后,冰裂冰化,丑陋阴郁的东西得已见光。


05

何为超脱


镜头从亨利和艾丽卡再见面时的温暖拥抱,一下转换到了他又在教室里教课了。

这一次,他没有再用“超脱”的方式去隔离投射,而是直接用了感受的连接。他开始不避讳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给孩子们,这是更勇敢的连接。

美国作家爱伦•坡的哥特式小说《厄舍府的倒塌》,在亨利的朗读下,教室的崩塌和阴郁也变得可以接受。

阴影带来了不同的力量,我们竭力生活,就是对自我最大的释然。灵魂的超脱是去领略生命,因为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。

就算一辈子当代课老师,又怎样呢?

灵魂拷问:如果伤痛注定跟随一辈子,该如何面对?

注:

本文整理自小巫养育学堂《看电影聊成长》专栏,特邀资深心理学者、咨询师菲菲老师带领。


点击链接查看本专栏系列:

在我出生时,他就已经是一个传奇

找爸爸是每个孩子拦不住的需求

爱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东西

从离婚中我们能学到什么?

青春期的疼痛与疗愈之旅



新添免费宝藏:视频号!
想听小巫老师聊什么,
欢迎在视频号下留言!


— END —

还有五百余篇精彩文章,请进入公微查看~

微信平台博主简介

关注小巫养育学堂

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

小巫,美籍儿童教育专家,人智学者,两个孩子的妈妈;毕业于北京大学,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,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,清华大学特聘讲师;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;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(IPMT)讲师兼项目发展顾问;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,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,创立家庭联结力亲子互动模式;著有《让孩子做主》《接纳孩子》《小巫教你讲故事》等十余本畅销书,累计销售百余万册;开发家庭联结力、儿童成长力、放飞想象力等系列课程,线上线下学员逾百万人次;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

微信改版 想要常看 勤点在看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